老子他说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9:02:56
老子他说读后感

老子他说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他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他说读后感1

知道南怀瑾先生是从读者等杂志上经常看到南师的隽永文章,但对于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么几个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过这本《老子他说》,通过南怀瑾对《道德经》的解读给自己补补课,但一读才知,书选的高了,好比是小学生选了一本高数——对于自己这种文史知识欠缺的人来说,南老先生所列举的好多的历史典故和内容都不知道,不了解,导致看起来有些的吃力,甚至于有几次都不想继续看下去了。但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也对加入家长读书群有个负责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还是要读上几页的《老子他说》,就这样坚持着,把书看完了。就是读完了,也是浅尝辄止,仅仅看了点点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远没有参透。就连这本书的名字《老子他说》,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说”就是关于老子的其他的说法。但孩子一看到这本书名就脱口而出“老子他——说”,那就是老子说的了?到底该怎样断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应该请教一下刘老师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说《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南怀瑾先生通过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现并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鼎盛时期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也就是对内的领导思想是黄帝、老子之学,就是道家思想,对外则标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学说。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不变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们都有一贯的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浅薄的历史知识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这样完全做到了这个“天之道”,得以收获不错的下场和结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没有及时“身退”者,多数没有美满的结局。

南怀瑾先生说起这些帝王将相、朝代更替的历史真是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引经据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缭乱,如坠雾里,当真验证了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实南怀瑾先生也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些老子关于做人处事的态度,相对来说较为通俗易懂,读后也对自己的一些经历有了些释然。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当初孩子练习乒乓球,教练一开始就说过孩子协调能力不是特别好,自己也就是本着让孩子强身健体的目的,所有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比赛成绩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一次队内比赛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孩子非常高兴,我自己也高兴的跳起来!我想这就是“洼则盈”吧。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和目标,人生或许会过得更加恬静舒适从容。而“曲则全”,南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是汉武帝的奶妈犯了错误,汉武帝准备把他“法办”,奶妈求救于东方朔,谙熟黄老之道的东方朔告诉奶妈“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妈治罪时,奶妈按照东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一句话也不说。东方朔在一旁推波助澜:这个老太婆还不快滚,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汉武帝听了反倒觉得很难过,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奶妈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试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泪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妈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长大的啊,等等,反而会惹怒皇帝,招来更大的麻烦。这是“曲则全”的小故事,小应用,同样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磕磕绊绊的把书读完,想想人家南怀瑾先生怎么就那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啊,说起这些道、这些历史就和我们说起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信手拈来,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下月个选书,还是选一本入门级的啊。

老子他说读后感2

在老师的推荐下,这几天又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与前一段时间读的《论语别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论语别裁》教会了我怎样“入世”,怎样“做人”,那么《老子他说》就同时教会了我怎样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平衡。

我认为贯穿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顺其自然。其实在我们所有的做法中的两个极端是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和无所不为(做的太过火),而这两个极端都不会导致好的结果。老子的“无为”与“无所不为”令人惊叹。无为是一种禁欲,“无所不为”是一种纵欲,什么时候会禁欲,什么时候会纵欲,也算是人的本性与社会性的一种交替。所以最难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处在中间的位臵,称之为顺其自然。让众生服从于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规矩,不要戒条,任其自然发展。我们做一切事,都应如行云流水一般,治大国若烹小鲜,义所当为,理所当为,做应该做的事。

那么怎样做才是做到了顺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无所求。人的修养就应该无所求,无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应该无欲无求,清心寡欲,淡泊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现实就是最好的解脱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太过贪图名和利只会招致灾祸。凡人活在世上,就会有欲望,欲望使他的本性堕落,也就使得思想越来越腐败,这就是为什么愈趋繁多的伪君子打着“口上仁义道德,心里男猖女盗”的幌子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不过这种理念也很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毕竟老子身处的时代是乱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

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是求静。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我们现在的生活庸庸碌碌,总是太过浮躁,太过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扰影响我们的心绪,人很难沉下心来思考真正的问题,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曲则全”,只有心平气和,才能相安无事。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扰心的宁静。我们的心就应如“长空”、“寒水”一般,不让外界留下一丝痕迹,守住心这一片净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为什么水能给人静谧的感觉呢?是因为万物都受益于它,但水从不不与万物争,自处而甘居下地,善于容纳百川。水本晶莹剔透,虽能藏污纳垢,却从不为外界污染。(不过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们水污染之严重,不知是否还能讲出这番言论)要拥有像水一样至柔而又无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后是要确立一个目标。要树立一个人生观总是要先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才对。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一杆标杆,它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感触最深的其实是书本快结束时给当代年轻人提出四个“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故明”就是要随时自省。人一旦不懂得自省,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也就进一步地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固步自封,当然也就不会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自是故彰”就是凡事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过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成功毕竟不易,总有一些事我们是办不到的。但这又不等同于自卑,

只有正确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自伐故有功”就是即使自己对某件事的贡献极大,也不居功,好处都是别人的,以平稳的心绪,谦虚地看待自己的功劳,这样,才能以平静的心态去干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个功劳。“不自矜故长”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装清高。有时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羡慕起老子。他就如一个世外仙人,飘飘然在世间独立。但他其实并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传后世,已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让我们这些子孙后人学会处变不惊,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

《老子他说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