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汇编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1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梦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杯具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杯具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杯具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感情的杯具;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杯具。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杯具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杯具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杯具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杯具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经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杯具性格之美。
《红楼梦》读后感2“一朝看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题记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今夕何夕,君已陌路。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世人皆道,《红楼梦》吟尽爱情,可我眼前却是昨日繁华,今朝落尽。人生况味,了便是好,心酸无奈,却只能遵从是是非非。
贾宝玉初看林黛玉,就笑称“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世间芸芸众生,他们因缘遇见,却来不及唱一出才子佳人。薛宝钗的圆润与妥协,林黛玉的言随心至,也许是生不逢时,也许是命运作怪,黛玉终是含泪而死,宝玉也穿上了袈裟。纷繁的世界,不适合黛玉。她的惊艳,她的智慧,她的才气逼人,她的灵秀慧黠,都应活在诗坛。那是个碧玉般盈澈的女子,而不是一个寥落忧伤的深闺小姐。
贾府的挥霍,便注定要走向衰亡,这个结局,并不难猜。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却换来悲凉结局。而真正聪明的,是探春。她是有才干的,又是清醒的:“我们这样的人家,人都看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的烦难。”她开源节流,却阻碍不了贾府期数将近的必然。
旧人难留此凉城,凉城何苦留旧人。名列金陵十二钗,黛玉却依旧只是一名异乡人。若不能放下心结,那便骄傲的、不改初心的活着!那个世道,有太多不可说,不能做,也终是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纵千般情愫,万般相思,但封建礼教终是难以挣脱的枷锁。昨日花前月下,宝玉送旧帕;今朝贾府败落,黛玉含泪烧帕。这一世的泪,终是还尽了……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满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若不能自由,那便随性点;若总是伤情,那便优雅点;若不能结缘,那便,那便……无论怎样,我都相信,黛玉最后不会说出那句“宝玉,你好……”那样玲珑的女子,怎会不看透这城府的畸形?宝玉虽多情,但黛玉绝不会怨恨他!这一切,黛玉最清楚,是命,认命。
故人姑苏林黛玉,深深贾府难回头。曹雪芹的一声啊,又怎会不坎坷?字字血泪,了,便是好……
《红楼梦》读后感3在人生的路上,走着走着,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也加入了我们的队列。他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阵光透过我的眼睛,仿佛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我了解到坚固的高塔也会倾斜,有人为了一个圆不惜生命,还有封建道德的悲剧……
它将我的思维引向它,在它里面积蓄着,准备一次壮丽的爆发。这位老者便是书籍。而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我们更能品得别味的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影响极其深远。它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曾“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虚伪,罪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同情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指出了这样的家族必然会崩溃与死亡,也暗示了这样的社会必然崩溃与死亡。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不解。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回是说贾宝玉做的一个梦,梦见神游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以人间风月之事对宝玉进行警醒,她提出了“意淫”,这是建立在对女性的尊重、理解前提下爱慕之情,它没有性别歧视,尊卑等级。宝玉做的这个梦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它相当于全书的总纲。作者用了大量笔墨预示了“金陵十二钗”及其他人的命运,如:“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看似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指袭人)“可叹停机德,堪伶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学里埋。”(指林黛玉,薛宝钗)。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则是对贾府兴衰后的总括,饱含了悲剧意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假的东西当成真的,时间久了,假的就成了真的,真的也就成为了假的'。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真实。贾宝玉明白了做人的真正含义后,要做一个返璞归真的人时,甄宝玉便不如他了,这时甄宝玉反倒成了一块不值钱的破玉。
《红楼梦》读后感4月华如水,悄然浸满窗楣。捧起一本《红楼梦》,倚窗而坐,轻轻翻开书页,一处胜景映入眼帘,我悄悄地走进了书的世界……
迈入荣宁二府,浏览华贵的大观园,瞥见群芳的芳容与斗才,见证大家族的兴与衰。不知何时我被深深吸引,因其欢欢喜喜,因其悲悲戚戚。犹记得黛玉提着花囊,拿着 ……此处隐藏6241个字……,因而写诗作画不在话下。可宝钗的到来却使得大伙认为黛玉过于孤高自许,其豁达是黛玉所不能及的。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宝。黛二人也渐渐熟悉,其感情也是外人所不能比的。王熙凤掌管了府中的大小事务,荣国府建大观园欢庆元宵佳节。
18世纪上半叶,封建的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官吏腐败。宁。荣二府有权有势,少不了阿谀奉承的人,其用品也是极其奢侈。同时,所处于阶级下层的农民却要饱受饥饿之苦。官宦世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银子也是一个奢侈品。只为迎接元春探亲大费周章未免太过浪费。
花开花落万物总有凋零的时候,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惹多少人尽洒泪。孰不知家大业大的宁。荣两府也有衰败的时候!黛玉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贾母也想让宝玉宝钗二人早日完婚。一曲终落,贾府恢复往日的繁华,却已物是人非。前世债,今世还,惹多少恩恩怨怨。
黛玉,你如梅花般孤傲高洁,却败在了一个“疑”字上。我为你的离去悲,为你的结果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个年代,那个家族,只一把荒唐言诉尽内心凄。一把辛酸泪,只为有情人。我愿化作一只青鸟,翱翔于时光的边际,只与你作伴。
《红楼梦》读后感13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便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后来她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虽无父母却娇生惯养的生活,因不愿与人交流而养成了孤傲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才华横溢。林黛玉与贾宝玉因从小结缘,从相识、相知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两人奇幻浪漫的色彩,并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寄人篱下的辛酸,懂得谨言慎行,察言观色。况且贾府家大业大,势利之人与羡慕嫉妒者比比皆是,黛玉自己亦深深地了解这点,因而即使自己多病,也不敢向贾母多提要求,所以宝钗一段话、几两燕窝就让黛玉感恩在心,却又不免伤心自己没有双亲撑腰,亦无兄弟姊妹可以仰仗。置身于人影婆娑的大观园,她却是只身一人,能当做知己的也不过宝玉一人而已。但自从宝钗来到贾府之后,金玉之说让黛玉心里多感不忿,所以她只能冷言冷语地对待宝玉,无非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的黛玉让人心疼。
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之不觉恸倒于山坡之上。黛玉之死不仅是因为宝玉娶了宝钗,也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奈和失望。她注定是不幸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者。
喜欢她的孤傲冷艳,清高脱俗,才情满溢;喜欢她的一尘不染,率真纯净,多情婉转。一个款款而来的女子,为芸芸众生步入凡尘。她的清泪都源自那份纯净,所以喜欢她所有的娇嗔怒笑。
我们一直全力以赴追逐着现实的理想抱负,眼前有太多灯红酒绿,耳旁有太多喧嚣嘈杂,心里有太多浮躁不平。转过身去,总希望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没有名利的追逐;总希望有一张张笑靥如花,细语如丝的真挚面孔,真诚透彻。于是将心中那些隐着的但是蔓延灵魂深处的期望精彩地编织起来。因为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因为许多丢失了纯真的灵魂,也因为还有一个梦想的坚持。
所以说曹雪芹用黛玉那一双纯粹微蹙的眼睛,冷冷地看着这茫茫世界中的世事变迁。
《红楼梦》读后感14人间浊世,何为正,何为邪?大奸大恶之人这世间少有,多的便是那亦正亦邪、善恶一间的平凡人类。
贾雨村在第一回出现的时候,容貌不俗,为人处世洒脱不羁,才华横溢;但又贪恋女色,思慕甄家的丫鬟,与她私下遇见时,不仅不回避,反而一直盯着她看,还“时刻将他放在心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或说是“伪君子”的贾雨村,却说出了一番“宿慧”之言。
文中冷子兴告诉我们,贾宝玉抓周时“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他的“政老爹”恼道“将来酒色之徒耳”,而此时,偏贾雨村慧心一颗,赞宝玉,说“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语毕,他又细细解释:“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他曾举“尧、舜、禹、汤”等应运而生者,大赞其修治天下、清明灵秀之功绩;也曾举“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等扰乱天下者,抨击其残忍乖僻之劣行。他道:“成则王侯败则贼。”此一番大智,读来可谓是令人茅塞顿开。
可我认为,这“正邪”可不应当分得太过清楚。就拿他所提的“秦始皇”,可就不应妄下断论。公元前221年,始皇一统天下,他虽残暴,可他为统一六国,为中华民族之间文化传播,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为秦朝定下极严谨的律法,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开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他使秦盛极一时,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也掩不住他所显现的光芒。我觉得,他不应只是在书中被抨击为“暴君”,不应在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论”中被当作反面例子。
当然,贾雨村能够说出他的“正邪两赋”,也再次丰富了他的形象——饱读诗书,见解独到,独具慧眼。这番见解虽然给人启示,但也值得人深思。
《红楼梦》读后感15暑假期间我读了《红楼梦》一书,它是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家喻户晓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伦理关系、政治吏治……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
这本书在描写人物的技巧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精雕细刻出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是这样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样的外貌描写让我们对王熙凤印象深刻,像刻在脑海里似的。在众多的人物中我最喜欢薛宝钗了,因为她不仅性格温和,而且长得美丽大方还很会说话,讨人喜欢。书中写道:有一次宝钗生日,院里搭了个戏台,贾母先叫宝钗点,宝钗点了个贾母喜欢的《西游记》,贾母很是喜欢,宝钗不仅善解人意会说话,而且很有才华,有一次元妃来了,她让宝钗、黛玉等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大家看了看觉得还是宝钗和黛玉写得最好。宝钗还提醒宝玉不要和元妃唱对台戏,让宝玉把“绿玉”改作“绿蜡”并把典故讲给他听。书中曹雪芹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他们的身影。曹雪芹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最让我喜欢的还是《红楼梦》里的古诗词了,这是有了这些诗词《红楼梦》才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些诗句中我最喜欢“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这首诗是说,黛玉在为宝玉流泪,除了为宝玉还能为谁呢?本来在为宝玉流泪,收到宝玉赠送的手帕,知道宝玉深知她的心意,于是哭得更厉害了。上面这两句话是林黛玉的心声,但是,她之所以会在那个时候将这两句话说出来,正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因为那方帕子而引出的感慨。
我喜欢《红楼梦》,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更是因为这本书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