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8:52:24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常言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玉。只有放低自己的身价,虚心求教才能获得真正有帮助的答案。我们看一看历史,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谋士许攸计谋高明,若袁绍能虚心求教,让其才能充分施展,就不会使自己中了曹操的计谋。许攸在绍营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无奈之下才决定投奔旧友曹操。

而曹操会因他曾为绍军谋士而不待见他吗?恰恰相反,曹操心里清楚地知道,了解许攸,知道他定能助自己成就大业,遂“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种种行为与袁绍所为大相径庭。也正是因为曹操能谦虚地礼待许攸,才能烧尽敌军乌巢粮草,转败为胜!此足以见“沉下来”之重要!

纵使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以高超武艺纵驰沙场,一副方天画戟让敌军望而生畏,却孤高自傲,以“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不听陈宫之言,最终素有“战神”之称的吕布殒命于白门楼。每阅此章节,未曾不叹息:若你沉下心来,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历史将被你改写啊!

再看那曹军辕门外,一个谋士一样的人被五花大绑,刽子手正准备行刑。仔细一看,才知是谋士杨修,你虽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却锋芒过露,恃才放旷,不懂得韬光养晦,聪明反被聪明误。每览此情节,未尝不叹息: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自己的骄傲中走向毁灭。若你能沉下心来,也必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受人敬仰。

从之前的敌对关系,到对他信任有加,曹操这种礼贤下士,虚心求教的态度着实教人佩服,贾诩的出现,对曹操的帮助太大了,而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就是赤壁之战后的大败。可见沉下心来,虚心求教之重要。

沉下心来,亦表现为不张扬,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最终得到了善终。土沉下来,会变成土壤,成为瓜果飘香的园圃,而同样是土,浮起来会变成尘埃,成为人人厌弃的废物。其实,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谦虚做事,才能成就大事。

读《三国演义》,我懂得了许多。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懂得的比他人更多。因此,沉下心来,虚心求教,学会聆听,你就能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世界。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仅以自己的眼光判断事物,往往有所遗落,但听取他人意见,可以收集到我们自己所未思考到的事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静下心来是充分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真正的成功者善于聆听,他们的谦虚来自于高度的自信,那些自命不凡,心胸狭隘的人,他们的自信实际上是自负、是无知,原本的无知会因盲目而更加无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之路如此漫长,谁又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犯错误?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候就要求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你才不会因一意孤行而使自己发展受限。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当我读完《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感觉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了,而且是一部教科书。

  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国演义》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这部小书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比如《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比如较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如关羽、张飞、刘备、孙权、曹操,诸葛孔明等等。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它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如关羽的忠义精神、诸葛孔明的多智精神等等。比如关羽这个人物形象,人们对他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武艺高超,技压群雄;有人说他为人忠义,有义气,有胆识;有的人说他歧视别人,为人骄傲,以致最后骄兵必败……不过现在看来,关云长的为人忠义被百姓所信奉,人们纷纷建立了关公庙,拜关公为神,祈祷关公能保佑自己。从小,我就在社会大环境下崇拜关公,视他为忠义的代言人。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一代枭雄曹操出生卑微,却能闻名诸侯,成就一番霸业。当然古往今来,人们大多数不喜欢曹操这个人物,感觉这个是坏人的形象。歧视客观地评价曹操这个人物。他既有功也有过。有人说曹操一世奸雄;有人说他为人狡猾,机智;有人说他滥杀无辜;有人说他善于使用人才,充分发挥谋士的智谋;有人说他有与生俱来的英雄气概,能够成就一番霸业;有人说他生性多疑,错失许多战机,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我还是挺喜欢曹阿眠的,毕竟他参与了众多的战役和事件,如七星宝剑刺杀董卓、发矫诏诸镇共同联合讨伐董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大事件和战役。曹操凭着自己的智谋从无名小卒一步步变为一代奸雄,万世留名。

  说过“鞠躬尽瘁”大家就会想到名相诸葛亮。诸葛亮拥有旷世之才,能预测未来,会无形八卦,且善于用兵,能洞察一切。可以说刘备事业的成功有一半是他的功劳,尤其是刘备死后,蜀军完全由他主持,若没有诸葛亮的帮助,蜀国早已灭亡。在《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狠毒。例如最有名的三气周瑜,诸葛亮巧妙地把周瑜起得身亡。故事中尽显了诸葛亮的智高一筹,胜券在握、成足在胸的智谋。

  在七擒七纵孟获中也充分表现出诸葛孔明的智谋超群,能很好的处理民族的问题,让少数民族实行自治,这样能有效减少民族分歧和战争。七擒七纵让孟获明白了诸葛孔明的宰相气度和过人的智谋,最终真心归顺于蜀国。从而使蜀国南方安定,粮草充足,是蜀国更加强大。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合的第一段,现在想起来,还感慨万分。

  三国归晋司马炎,此时天下一统,应了所谓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此处隐藏10521个字……,在此之前,诸葛亮都“躬耕于南阳”,是个隐居之人,能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闲暇时间喝喝茶,弹弹琴,好不惬意,但是并不代表诸葛亮就完全没有关注天下之事——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拿出《隆中对》,巧妙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现在的我们更是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但是又能够置身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个“快活”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诸葛亮身上需要我们学习的有很多点,最重要的就是,诸葛亮能够知恩图报,鞠躬尽瘁。自从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之后,诸葛亮接下来的人生便围绕着“忠心”、“责任”、“使命”来展开。诸葛亮一生不图什么名利,始终能够与先帝保持忠诚。在面对刘后主刘禅这么一位不是太精明的君主的时候,诸葛亮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辅佐他,这是诸葛亮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时候,要时常保持勤劳奋斗的状态,做一位有责任的人。

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便真正的用心在为刘备负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诸葛亮两袖清风,戎马半生,那精彩卓绝的战绩,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所以,我们后人更要做到,勤苦奋斗,清廉节俭。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日记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小时候就看着书中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孰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小刘,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害的关羽那死脑经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

吕布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

然而当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

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