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9:07:03
活着读后感合集15篇

活着读后感合集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1

生,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无关信仰,无关追求。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坚强的活着。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而他笔下的富贵则用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

故事的开头,是一头老牛陪伴着一位沧桑的老人,在阳光下回忆自己曾度过的时光。青年时期的富贵,拥有许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他有殷实的家境,爱他的妻子。但最终却因他嗜赌成性,败光所有家业。富贵的命运也由此改变,一夜之间他一无所有,一场赌博不仅输光了他所有家产,也输了他一生的福气。

父亲母亲的先后离世,女儿凤霞因发烧变成哑巴,妻子不知何时患上软骨病,儿子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而亡。一连串的苦难,强压下他一次又一次燃起的希望。但悲剧并未就此结束,女儿在获得美满幸福的婚姻后,却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婿二喜因为事故,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也被黄豆夺走了生命。就像一串连环的诅咒,将富贵生命里仅存的温情撕得粉碎,最终陪伴他的,只有一头老牛。

不可否认《活着》是一部悲剧,它将所有的苦难强加于富贵身上,让富贵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活着,将一个又一个死亡镶嵌到日常生活中,掀起一波又一波苦难的巨浪。也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冲突与碰撞,才能探索活着的价值。

人生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它是你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它是泪水与笑声组成的血泪史,它是经历无数磨难进化而来的高级产物。也正是因为生而不易,我们才更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不论是病痛还是安康,不论是泪水还是笑容。它都是我们的福气,是证明我们存在过的证据。

活着读后感2

乘复习功课的间隙,我把《活着》给看掉了。余华的这本书早有所耳闻,可是一向没什么时间,到是张艺谋的电影先看过了。读过原著之后不由得赞叹这书天生就是本很好的剧本,我想编剧更本不用改什么。故事的描述镜头感十足,是我最喜欢的那种讲故事的模式。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平实中却充满了力量,是一种能从内心感动你的力量。我不想说什么涉及灵魂的字眼,可能书看多了就不太容易随便给感动了,但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我推荐。期望每个人读过之后都会有自我的感悟

给出一段书中的文字,大家欣赏下:今年,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我在一个直径仅有10厘米的小碗里种下了我最喜爱的喇叭花。当时,我想它发芽就行,因为种子是捡来的。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读后感3

我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读完后就让我联想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所讲的苦难。

其实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然而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我始终难以忘怀,那个小村庄,那家人,那头牛。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他叫福贵。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因患上软骨病失去了生命。福贵没有退缩,他试着学做农活,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而每次生活刚刚有了起色时,亲人却一一故去,儿子、女儿、女婿、甚至是外孙。最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可悲,但又无奈。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福贵”,他们在经历磨难后依旧心存希望。但也不乏有很多年轻人,一点小挫折就寻死觅活。高三学生不堪压力跳楼自杀、花季女孩烧炭自杀等事件层出不穷……他们轻生时的决绝完全超出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活着读后感4

活着,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地活着。这就是生命的本能,是最真实的对生的信念。

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读后感5

活着的意义,我觉得不仅仅是敬畏生命,这只是单纯从情感上说。我觉得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需要太多的感悟,不需要太多的这样那样的解释。当然不是冷血不是草木,不是这样或那样的诠释。

单从生命的过程来看,每个在现阶段世界存在或逝去的具体都是相似或相同的,但是对于情感和认知,心念和感知,却千姿百态各有己见。如果说活着就是为体验生命的存在感,那么灵魂的重量和精神的力量体现出的行为举止,那就是区分平凡和伟大的重要区别。

所以活着才是美好的,才是崇高的,才是真实存在的。活着还能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情,还能随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时间,那就是更美好的一件事了。但往往都事与愿违,相差甚远,谁不是尝尽了人世间的苦辣辛酸,谁不是听惯了冷言冷语, ……此处隐藏2734个字……,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我以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结果,真正的悲剧正在等候着他,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捧着《活着》,总是沉重、难受,冰冷的文字跃然纸上,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活着,我们为什么活着?有些人为了人生追求,有些人为了家庭,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过活每一天。是呀,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以前,我以为为了高考而活着,家人所有的期望都押注在自己身上,只有不顾一切去追逐那个目标。高考后呢?陷入迷茫期,活着,又因为什么活着呢?人呀,总是为自己寻找各种目标,固定各种目标,为了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

但《活着》中福贵的命运却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是虚妄而已,或许,人的存在真的只是一种存在,与万物一样并没有任何意义。活着仅仅是因为活着,生命或许就只是为了活着,而那些理由与目标全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生命其实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这或许就是余华想要告诉我们的。

活着读后感12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余华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他人活,更不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享受所谓的物质生活而活,我们活着是对生命的渴望,更是对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为我亲眼见了亲人是如何离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尽管当时我只有十岁,但从亲人们的痛心与悲伤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时的我开始有了对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余华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死亡更让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惨烈、或失望的死,无一不让人思考生的意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种种不幸,家中破产,先后失去父母妻子儿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随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将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认为他又是幸运的,在那个漫长黑暗的时代,他娶了一个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虽然亲人相继逝去,但他乐观又坚强的活了下来。活着不是最大的幸运吗?

余华说“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责任,忍受现实的幸福或苦难。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他们忍受不了生命的责任,所以生活充满了负能量,他们只看到了现实的苦难,却忘记了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忘记了活着可以欣赏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爱与幸福。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真切的意识到活着就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义,活出精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等到哪一天死亡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活着读后感13

《活着》主要讲了“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女校长血型相同,为救女校长,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文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学习老人坚韧的品质,不要被困难所压倒。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贵”怎样“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亩田地为所欲为,老丈人见着了都要躲得远远儿的,伦理纲常压根儿没放在眼里,跟老子对骂也是常事,在村里人眼中丢净了脸面,尽管从小过惯了村里人眼中“奢侈糜烂”的生活,好歹只作贱了自己,没有伤到别人,居然乖乖的还了赌债。

他不是好儿子、好丈夫,甚至好邻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输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在意爹、娘的感受,在意家珍、凤霞喜怒。以前是别人对他的忍受,趾高气扬,从不低头;现在是他忍受着别人,唯唯诺诺,陪着笑脸。只为“活着”。他黑发时,送走了白发人;他白发时,送走了黑发人;他和他的那头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顽强的“活着”。

谁能想到当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讲出做人的道理来,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讲述了部分中国人在那物质贫乏、精神困顿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不能把主语更换为中国人或人,这是不准确的,有人肯定不是这样“活着”的,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以后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会这样“活着”,但人性总会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来,我们应该致力于思考“我们怎样活着?”。

活着读后感15

学了第八单元的课文,我根据老师的推荐,看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也看了其他作家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

书中以聆听者的角度描述一个人平凡而困难的一生,主要介绍的是一个旧社会地主少爷福贵悲惨的人生。福贵的一生是令人唏嘘的,他从一个吃喝嫖赌的少爷逐渐沦落,为糊口而下地,成为农民。在跨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饥荒、xxx……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他挚爱的亲人却一个一个地逝去:xxx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被豆子活活噎死。

当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福贵的心里就像被刀割一般,可他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到了年老的时候,还牵着一头老牛陪着他。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了别人、幸福、金钱而活吗?如果这样的话,没达到目的,人就会想结束自己的一生。有些人,碰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退缩解决不了问题,就想放弃这个世界。可是,放弃世界就能解决问题吗?人生不是游戏,不能关机重启。我们应该试着克服困难,即使还有一点点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也要活下去,万家灯火,总有一盏是为你而留的。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作者想告诉我们:学会忍受,去忍受生命带给我们的重量,承受面前的平庸与困难。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什么困难,我们依然要友好地笑着面对这个世界。

《活着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